石正丽团队最新论文: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东南亚地区
1、石正丽研究员及其合作团队在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题为《Origin and cross-species tran *** ission of bat coronaviruses in China》的论文,该论文对新冠病毒的起源进行了深入探讨,并提出了新冠病毒可能起源于东南亚地区的观点。
2、RaTG13的发现:石正丽团队发现的RaTG13病毒与新冠病毒在基因序列上有很高的相似性,但这恰恰证明了新冠病毒更可能是自然进化的结果,而非人为制造。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两只猫模样相似就认为其中一只是工厂造出来的,同样也不能因为RaTG13和新冠病毒相似就指责石正丽团队。
3、对于石正丽最近发出的另一种冠状病毒可能出现的预警,应当认真对待。以下是几个方面的考虑:过往预警经历:石正丽在新冠病毒爆发之前,就已经有过相关的研究预警,尽管当时未得到广泛认可,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她的预见性。因此,对于她这次的预警,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。
4、年,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。当年2月份,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,论文的大致意思是:“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”。后来,一些“有心人”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《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》。
新变异毒株会引发什么症状?
1、JN.1的感染症状和其他新冠变异株症状相似,主要仍以咳嗽、发烧、咽喉疼痛、肌肉酸痛等为主,部分患者会出现嗅觉和味觉减退等。尽管JN.1并未显示出更严重的致病性,但有4类人仍需提高警惕,注意预防:儿童: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,儿童对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。
2、重症率和死亡率在流行BQ.1和XBB毒株的国家没有显著增加。XBB毒株感染除了与流感有相似的症状(如发热、咽痛、全身疼痛、流涕等)外,还可能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等胃肠道症状。但腹泻并非其主要症状,且症状轻重因人而异。
3、变异毒株地狱犬的症状主要包括高烧、咳嗽、乏力、呼吸急促、喉咙疼痛等。以下是关于这些症状的详细介绍:高烧:感染地狱犬毒株后,患者可能会出现高烧症状,体温可能超过35摄氏度。咳嗽:咳嗽是地狱犬毒株感染的常见症状之一,可能表现为干咳或有痰咳嗽。
4、德尔塔病毒的症状 德尔塔病毒感染后,可能会出现头疼、喉咙干涩、发烧、痰多、软弱无力等症状。这些症状与新冠病毒变异前的表现有所不同,变异前的症状通常包括发热、乏力、干咳,还可能出现咽痒、咽痛、鼻塞、流涕、腹泻、味觉异常、嗅觉消失等。
5、新冠新毒株JN.1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、咳嗽、乏力、呼吸急促等,与其他新冠病毒变异株引起的症状相似,但也可能有一些差异。首先,JN.1作为新冠病毒的一种变异株,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发热。患者在感染初期往往会突然出现发热,体温可能超过35摄氏度,甚至达到高烧的程度。
钟南山:6月底或是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!
1、根据预测模型,第二波疫情4月中旬起峰,5月底波峰约4000万/周,6月底波峰约6500万/周。不过,钟南山也提醒,这是基于模型的计算预测,“可能不准”。群体免疫状态分析 钟南山指出,多项研究表明,感染新冠病毒后,人体内中和抗体在4个月后出现降低,特别是对于XBB变异株的保护作用较差。
2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举行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,对新冠疫情的最新趋势进行了预测,并透露了关于XBB变异株疫苗的重要信息。
3、年5月22日,在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,基于seirs模型的预测显示,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,5月底波峰约4000万/周,6月底波峰约6500万/周。不过他还提醒到,这是基于模型计算预测的,也“可能不准”。
4、月底。在大湾区科学论坛上,钟南山院士表示,基于多方判定,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期发生在6月底,约6500万每周。
5、月30日,河北石家庄举行了一场医药健康峰会,其中会上连线钟南山院士做出沟通。钟南山院士对于当前的分析十分的明确,从全球视角来看,第二波疫情其实已经开始,因为国外有的国家已经再次封城。
新冠这个名字的由来
“新冠”这一名称来源于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”的简称。2020年初,一种此前未被人类发现的冠状病毒引发全球关注。
新冠之所以叫新冠,是因为它指的是一种新发现的冠状病毒。首先,我们来解析这个名字的构成。新冠由新和冠两个字组成。新字表明这种病毒是新近被发现或出现的,与之前已知的病毒有所区别。
“新冠”取自路所经区域原有的“小新冠肺炎”村名。小新冠肺炎村原名小官村,1914年日本取代德国侵占青岛后,因村旁有一河沟名为“新官沟”,村子便改名为“小新冠肺炎村”。后来在规划建设城市道路时,为体现道路所处位置的历史文化延续性,便将这条高架路命名为新冠高架路。
最新研究:新冠病毒导致嗅觉丧失原因是炎症反应损伤神经
最新研究:新冠病毒导致嗅觉丧失的原因是炎症反应损伤神经 最新研究表明,新冠病毒感染后导致的嗅觉丧失,并非由病毒直接损伤嗅觉功能所引起,而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新冠病毒产生的炎症反应所带来的附带效果。这一结论主要基于《美国医学会神经病学杂志》上发表的多项研究。
具体来说,新冠病毒在鼻腔内的感染会导致炎症,进而损害神经细胞,减少可用于向大脑发送信号的轴突数量,并导致嗅球功能失调。这一过程往往导致新冠患者的嗅觉减弱或完全丧失。
这些发现均表明,嗅觉长期不佳的新冠感染者的嗅觉组织处于高度的炎症状态。直接原因并非病毒在作怪,而是由炎症导致的。因为嗅觉组织未康复,健康的嗅觉神经元数量大为减少,嗅觉功能因此受损。研究者推论认为,味觉的丧失应该与嗅觉的丧失同理,主要是味觉组织的炎症导致了功能的失灵。
研究发现:新冠嗅觉丧失症或由炎症所致,按照科学发现,其实嗅觉丧失就是新冠病毒导致的炎症让细胞里的轴突减少,最后轴突无法将嗅觉信号传到大脑的嗅球(识别器官)所致,最后直接导致的就是嗅觉变弱或嗅觉丧失。